|
图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
杨根来谈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
老年福祉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民政系统第一个老年福祉学院,于2014年12月19日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承办的“2014年首届全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和产业对话”上正式对外宣布挂牌成立,作为在2007年就开始举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个全新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老年专业特色教学单位,学院通过不断努力与建设,已在全国养老服务人才教育领域产生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了解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索我国老年服务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新华养老对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教授进行专访。
新华养老:发展养老服务行业的重要性在哪里?
杨根来: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较上年增加了999万人,总数达到2.12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15.5%。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年均增加80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年均增长100万。202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3亿。如此严峻的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养老服务业。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法规、资金、运营和管理,另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大量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一方面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正规化、规范化的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中高等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二是提升养老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需要。据统计,至2013年,我国有高龄老年人0.23亿人,失能老年人3750万人,慢性病老年人突破1亿人,空巢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这些大量特殊老年人的存在,需要大龄的为老服务机构、老年人特殊用品用具和养老管理服务人才。但是,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用品、用具没有生产和营销的品牌企业,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存在“一才难求”的局面。所以说,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和解决我国养老服务和管理专业人才等资源稀缺问题。
新华养老:目前从业人员状况如何?
杨根来:目前,我国老年服务管理和护理人员的总体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与日益发展的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相比,问题重重、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业者年龄偏大。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中,养老护理员多以农村户籍的已婚女性为主,而且年龄普遍偏大,40、50人员占总人数的80%左右,尽管她们热爱养老事业,并身体力行为之奉献,但是年龄不等于技能、爱心不完全代表水平。
二、受教育程度低。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受教育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65%左右,大专及以上仅占7%左右,养老服务业急需一大批掌握老年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技能,具有心理学、护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三、从业时间短。养老护理人员从业时间普遍偏短,从业时间5年以下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70%左右,10年以上仅占15%左右。4.24万个养老机构和12.4万个养老等其他社区服务机构中的养老护理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最近5年左右进入养老领域的,在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短暂的工作经历难以形成高级能和高水平。
四、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养老专业毕业生“跳槽”现象突出。尽管目前中国已有多所职校开设专业培养养老行业人才,但专业人员在工作几年后,能坚持留在这一行业的并不多,当前中国养老产业人才流失率高达40%至50%。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和职业发展空间小是离职的主因。
五、发展和分布不平衡。以前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主要集中在15个左右的省份,还有占41.9%的省份,即13个左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是空白。
新华养老:在这种情况下,老年福祉学院主要培养了哪些人才,就业率如何?
杨根来:老年福祉学院在建设发展中,注重了基础建设和内涵积累并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具有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学、老年基础护理、老年康复、老年保健与营养、心理护理和人际沟通、老年社会工作等服务和管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具备从事养老服务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胜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中国养老服务专业教育的“领头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和中央财政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最具社会影响力、知名度的特色专业之一。老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我们采取全面推荐、企业合作订单式、校企融合的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就业推荐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等有效的方式,本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7%,近两年,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
“出口决定入口”,2014年老年专业计划招生120人,报到了173人,报到率达到144%。为培养多层次的养老人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5年普通高职计划招生200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名额,单独招生计划40人,大龄孤儿计划招生60人,面向全国的成人教育性质的老年专业计划200人(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新华养老:从全国来看,目前养老服务行业职业教育情况如何?
杨根来:整体来看,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教育满足不了社会对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举个例子,根据国际通用的失能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我国未来将需要1000万名养老服务就业岗位。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50余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5万多人,约占10%左右持证率,这与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此外,失智老人照护室、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从业人数也远不能满足需求。最让我们担忧的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60余所(其中连续3年招生的院校不足30所,未招生院校却达到了30多个),只占全部高职院校的约0.17%,在校生总数只有3908人,占全部高职在校生的比例微乎其微,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更是如此。45所院校在校生平均数仅有80.8人,在校生和人才培养规模非常小,难以满足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养老人才的急需,也将给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带来巨大人才制约甚至是阻碍。
图为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接受新华网养老频道采访
新华养老:我国养老服务业与国外的差异在哪里?
杨根来:对国外养老服务业研究不是很深入,但是通过第三方做分析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显著差异的。
第一,国外的养老机构专业化程度、人员职业化程度、工作标准化程度极高。而我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非专业化,经过正规教育的人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国外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基本上是品牌化经营、连锁化管理。养老机构通过品牌养成,之后会进行复制,进而推广;
第三,国外养老机构队伍建设极其精细。对人员分类、制度设计、岗位分工等细化程度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就较高。此外,国外的长期照护政策、保险政策等制度对养老服务人才保障措施也很健全。而国内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要求多元化,要求全部岗位都能胜任。这样就导致人员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较低。此外,对养老服务业人才的职业资格、工资薪酬、劳动保护、制度保障等也不够完善。
新华养老:您作为养老服务行业的专家,在发展、规划自己院校的时候有哪些模式、经验吗?
杨根来:老年福祉学院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07年7月正式成立的社会福利系(社会服务系)基础上组建的第一个二级学院。老年福祉学院在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狠抓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方案修订完善,逐渐建立了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中国养老服务教育联盟”(中国现代养老职业教育集团)、“国际养老咨询交流服务中心”、“全国民政行指委老年专指委”一体化运作模式,更加突出现代养老人才队伍整合建设特色。
二是通过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学徒制等,更加突出养老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
三是通过打造养老产业发展人才、技术、智慧支持平台,更加突出“产教社政企行融合、教研用教育导一体”的办学理念,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在来到老年福祉学院之前,我担任了5年民政部培训中心职业能力培训部的副主任、主任,5年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专职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期间还担任半年教务处处长,诸多岗位的训练,使我深知养老职业教育和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坚持开放办学和开门办学之路。2014年9月,学院建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校外31名养老领域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副教授)。2014年12月,在教育部、民政部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搭建了职业院校和行业机构之间交流合作平台。2014年底,和河北仁爱养老服务集团、山东颐合华龄养老咨询服务公司与学院签署捐赠协议书,在老年福祉学院设立80万元的“养老捐赠基金”,与泰康之家等企业签署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建成校内功能齐全的护理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附属医院32家,采取双方共同教育、共同培养、集教学与就业为一身的订单培养、对口就业模式。
新华养老:在您这么多年的一线经验中,您认为阻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职业教育的难点在哪里?
杨根来: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亟需破解以下五大难题:
第一,院校类型和数量少。开设老年服务类专业的院校主要为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类型单一,有一部分是最近三五年内开始招生的新专业。
第二,招生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养老专业和专业建设刚刚起步,社会对养老服务存在诸多误区,加之招生上没有特殊扶持政策的支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困难一直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人才流失严重。据第三方和用人方提供的数据发现,毕业生第一年流失率为40-50%,第二年为60-70%,第三年为80-90%以上。但是留下的多数是精英人才。
第四,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不相适应。在所调查的45所院校中,84.1%的院校没有开发与养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
第五,院校分布差异较大。养老服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分布不平衡。从调研数据上看,招生规模和毕业生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几个少数的职业学院,其中前10名的包括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1900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1205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767)、陕西工运学院(520人)、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36人)、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332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311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86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50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技术学院(220人)等。
新华养老:要促使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杨根来:促使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职业教育的工作还有很多,我认为亟需解决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推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的顶层设计。对此提出6点建议:一是提升层次,建立中国养老福祉大学;二是扩大规模,实施人才倍增计划;三是探索模式,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四是开展竞赛,完善“双证书”制度和激励机制;五是待遇留人,实行免费教育和入职补贴制度;六是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和对话制度。
第二,加快建立养老人才培训和培养融通机制。改善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的实训条件,有效解决人员匮乏的难题。
第三,助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针对养老服务业缺乏养老机构、养老人才的现状,发挥临床、护理、康复技术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养老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积极参与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第四,以“产教社政企行融合、教研用教育导一体”的现代养老职业教育理念,加快养老产业化发展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养老专业资源库建设。在办好高职层面养老人才培养相关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和国家合作与交流职能。
总之,今天的中国养老事业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在这个诸侯纷争、群雄逐鹿的时代,谁占有了高层次人才,谁就有可能成为“春秋五霸”或者“战国七雄”,我们对此翘首以盼、拭目以待。 |
|